第一节 道教服药技术规程《道教服食技术研究》第二章 道教服食技术规程
南宋·李唐 炼丹图
编者按:文章前面有关中药的部分,相对比较专业而琐碎,因为古代道家多通医,既为自己养生,也为济世救人。特此说明。
第一节 道教服药技术规程《道教服食技术研究》第二章 道教服食技术规程
作者:黄永锋
第二章 道教服食技术规程
第一节 道教服药技术规程
关于服药之“药”,一般分单方、复方,包括本草方、动物方、金石方以及综合方。其中,道门特别推崇丹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得很明白,“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抱朴子·内篇》)。道教医士用类推法臆断:金石通过炼制,可以变性,愈炼愈神妙;人们服食了这些丹药,丹药的药性就会转移到人身上,使人长生不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丹药比一般动植物药更有效,所以也投入更大的热情去探究。相应地,我们解析道教的服药规程时,既要观照其与中医发展之一般水平相合拍之方面,也要考虑道门服药的特殊性,下文从道教服药技术规程概况(主要指植物药、动物药,也包括金石药)以及富有道教特色的丹药炼服技术规程两个部分来展开。
一 动植物药制作与服用
道教服动植物药技术规程大致可以分为采集、贮藏、炮制、配伍以及服用等步骤。
(一)采集药材
药材的合理采集不仅可以保证药材的质量、药效,而且对保护、扩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采收适时得法则药性强、疗效高,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道医很早就注意到不同的药物在采收时节、采集方法上应当各有讲究,并留下一些可贵的论述。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
“凡采药时月……其根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初春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湻浓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这是按照本草时令生长规律,具体指明根花实茎叶不同的采集方法。孙真人也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医学诸论·论处方》中强调医家采药的重要性:“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据现代药物化学研究表明,中药(含植物、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形成、积累、转化具有一定的期限,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器官组织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是不相同的,甚至会有质的差别。古代道医不会知道这么高深的东西,但是他们在实践中却令人惊奇地总结出知识,难能可贵。这些经验知识在道经中有具体的记载,大致说来,动植物类药材比较注意采收时间。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的具体时间各异,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植物类药材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大致可按用药部位归纳为以下几个种类: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采集法式各异。矿物类药材比较讲究产地,大多可随时采收。《道藏》所收《图经衍义本草》是北宋时期一部集大成、综合性的药物学著作,该经广辑《图经》、《唐本草》、《外台秘要》、《经验方》、《千金要方》、《备急肘后方》、《齐民要术》、《药性论》等百余种医药方书,分玉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以及菜部,对各种药物之性能、药效、产地、采制方法、服用禁忌等作了周全的考辨注疏,颇有价值。为了更直观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见下图:
《图经》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已来。根色黄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菘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干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河北生者,叶圆花红,与此小别。张仲景治金疮,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疮粉其中,大疮但服之,产妇亦服。《正元广利方》疗诸风痉,有王不留行汤最好。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尔。叶似酸浆,子似菘子。而多入痈瘘方用之。
《日华子》云:治发背游风、风疹,妇人血经不匀及难产。根、苗、花、子通用,又名禁宫花、剪金花。
雷公云:凡采得拌浑蒸,从巳至未,出,却下浆水浸一宿,至明出,焙干用之。
《梅师方》:治竹木针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为末,熟水调方寸匕,即出。
上引《图经衍义本草》草部上品《王不留行》条目援《图经》、《日华子》、《梅师方》以及陶隐居、雷公等对王不留行之采收等方面作了可供后人参照的记述。道门其他动植物药、矿物药采集的详细情况,本书不一一列举,可以参阅敦煌《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蓬莱山西灶还丹歌》、《白云真人灵草歌》、《纯阳吕真人药石制》,以上诸道经主要论及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疗效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阴真君金石五相类》、《金石薄五九数诀》、《九丹诀》、《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秘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秘诀》、《丹方鉴源》、《丹房镜源》等道经对药用矿物之产地、形状、异名、性能以及鉴别品质美恶之法有细致的阐述;《庚道集》则涉及金石和草木药的采收方法。
(二)贮藏药物
药材在采集以后,一般都要去除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洗净干燥,妥善保存。贮藏保存的好坏,与药材的质量、药效关系密切。如果贮藏得当,则药物的药效良好;要是贮藏不当,药材就有可能变质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著名道医孙思邈深知妥善保管药物对于疗疾治病的重要意义,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医学诸论》中专门用一节《论药藏》,交待药物贮藏之注意事项,引文如下: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贤人之用心。所以神农鸠集百药,…且人疴擦,多起仓猝,不与人期,一朝婴已,岂遑知救。想诸好事者,可贮药藏用,以备不虞,所谓起心虽微,所救惟广。见诸世禄之家,有善养马者,尚贮马药数十斤,不见养身者有蓄人药一锱铢,以此类之,极可愧矣。贵畜而贱身,诚可羞矣。伤人乎不问马,此言安用哉?至如人或有公私使命,行迈边隅,地既不毛,药物焉出,忽逢瘴疠,素不资贮,无以救疗,遂拱手待毙,以致天發者,斯为自致,岂是枉横。何者?既不能深心以自卫,一朝至此,何叹惜之晚哉。故置药藏法,以防危殆云尔。
孙真人在长期行医中鉴于疾患“多起仓猝”,而良药难于一时觅得,所以在这篇《论药藏》中语重心长地劝告人们要“贮药藏用,以备不虞”,赞扬了“存不忘亡,安不忘危”、“鸠集百药”、“救民之瘼”的贤人,同时批评了那些不蓄人药一锱铢的人,认为这是“极可愧”、“诚可羞”的事情。在这篇文章中,孙思邈还列举了石药、灰土药、水药等二十六类应当“依时收采以贮藏”的常备药。药王之言自有其合理之处,温度、湿度、空气、日光等自然因素常常导致药材生虫、发霉、变色、气味散失、枯朽、风化、融化粘连等变异现象,从而变质失效,所以必须注意药物的保管养护。孙思邈在《论药藏》中具体讲了药物应该如何防潮防虫,“诸药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时,于烈日中曝,令大干,以新瓦器贮之,泥头密封。须用开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风湿之气,虽经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贮,密蜡封之,勿令泄气,则三十年不坏。诸杏仁及子等药,瓦器贮之,则鼠不能得之也。凡贮药法,皆须去地三四尺,则土湿之气不中也。”日晒密封是干燥药材常见的办法,在晾晒时,“凡药皆不欲数数晒曝,多见风日,气力即薄歇,宜熟知之”(同上)。除此之外,道医门还总结出其他一些贮藏法,如阴干法、烘干法,低温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保存药物),避光保存(置药物于密闭容器中,以防氧化变质),等等。
(三)炮制药物
炮制,又称“炮炙”,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医疗需要和药材自身的性质,在药物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实施的必要的加工制作技术。中药材大都是生药,有的有毒性或性质剧烈,不能直接使用,有的则易于变质,不能久藏,有的则须除去杂质和不适用部分,方可使用。所以必须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说来,药材炮制可达如下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便于准确用量,或利于服用;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便于制剂和贮藏。中药材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火的发现与运用以及医药知识的积累,使得中药炮制的技术得以萌发。到道教产生之前,中药炮制已经积累了许多方法。
道门贵生,“《太清真经》曰:一切含气莫不贵生。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八《养生》),在贵生思想推动下,道医不断探究药材炮制技术,做出了宝贵贡献。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八十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该书中记载,“中射罔毒。蓝汁、大豆、猪犬血,并解之。……中巴豆毒。黄连、小豆、藿汁、大豆汁,并可解。……中芫花毒,以防风、甘草、桂,并解之。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中附子、乌头毒,大豆汁、远志汁,并可解之。”以大豆汁解射罔毒、巴豆毒以及附子、乌头毒,以甘草解芫花毒,以生姜汁解半夏毒,这是用辅料炮制解毒药的开端。
南朝刘宋时雷敩著《雷公炮炙论》,其书系统地总结了公元五世纪以来的中药修治、炮炙方法,是我国第一部药材炮制专著。由于雷敩受当时道教炼丹服食之风影响颇深,在他的著作中有关丹砂、水银、云母、石钟乳、胆石等的炮制方法与炼丹过程大有雷同之处。
南朝齐梁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也对前人的中药炮制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净选、切制、干燥等加工制作技术方面均有阐论。
到唐代,道教药材炮制技术日臻完备,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医学诸论·论合和》中指出,“凡草有根、茎、枝、叶、皮、骨、花、实,诸虫有毛、翅、皮、甲、头、足、尾、骨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顺方者福,逆之者殃。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茎,或须花实,依方炼治,极令净洁”。孙氏认为各种药材性质不同,应当区别炮制,以便为用,并在此引文后面详细列举了许多药材的炮制方法。
道医在吸收前人时贤药物炮制成就的基础,加以融会发挥,总结起来,古代道门药材的炮制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类:
1 修治,包括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三道程序。
2 水制,包括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等方法。
3 火制,包括炒、炙、煅、煨、烘、烫、燎、炮等方法。
4 水火共制,蒸、煮、掸、淬、炖等方法。
(四)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指的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特点,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中药的临床应用经历了由单味用药到采用多味药配伍用药的发展历程。在中医药萌芽时期,先民治病往往采取单味药的形式,后来由于药物种类的不断丰富,用药经验的不断累积,人们逐渐掌握了多种药物配合使用的方法。药物通过配伍,能增效、减毒、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及预防药物中毒。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探讨了配伍用药的原则。汉代《神农本草经》提出了中药配伍的“七情”原则,奠定了中药配伍的理论基础。南朝道医陶弘景在所著《神农本草经集注》中对“七情”加以阐扬发挥,并整理了“七情药例”,多为后世同行推崇。
唐代道医孙思邈,总结了前人经验,对中药及方剂的配伍理论做出了贡献,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医学诸论·论用药》中云:
凡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又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时,用意审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又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其相使、相畏七情,列之如左,处方之日,宜深而究之。
这里孙思邈讨论了“七情”理论,并加以具体应用,他在《论用药》这一节中分玉石上中下部、草药上中下部、木药上中下部、兽上中下部、虫鱼上中下部、菜上中部、米上中部,凡179种药物,详细列举了其“相使、相畏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用药方法。
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病;
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一般说来,“七情”在临床上可概括为四种情况:
1 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 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 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这就是孙思邈所说的“凡此七情,合和之时,用意审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王孙思邈在上述引文中还谈到“君臣佐使”,这是药物配伍在方剂学中之运用,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就是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孙氏“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之说法源自《神农本草经》。
(五)药物服用
中药的服用包括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服药方法以及用药禁忌等。本书主要讨论道教药物剂型的沿革以及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将药物原料加工制作成各种适宜的形式,我们通常称之为“剂型”。剂型是药物应用的最终形式。它既便于临床应用,又利于减轻药物的峻烈之性和毒性,使药物能发挥最佳疗效。
中药剂型源远流长,东汉中叶,道教产生之时,中药剂型应用已经取得相当的成绩,《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记载了中药剂型发展的足迹。东汉道教炼丹家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被誉称为“万古丹经王”,推动了中药丹剂的应用和发展。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最早提出成药剂概念,主张成批生产,以备急用,书中记载的剂型种类颇多,除汤剂外,还有丸、膏、散、酒、栓、洗、搽、含漱、滴耳、眼膏、灌肠、熨、熏、香囊及药枕等十余种,约三百五十个品种。其中丸剂多达103种;膏剂95个,有煎膏剂、硬膏剂、调膏剂等,且大多应用至今;散剂有82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内服散剂,也有煮散剂型,还有少部分外用散剂。
唐代道医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记载的剂型就有汤(饮)、散、丸、膏、糊、汁、酒、煎、熨、坐导、尿、烟熏、浴、乳、沐、煮散、澡豆、泥、粥、枕、蒸、熏等二十余种。其中《少小婴孺方》从初生到内、外科诸病共分九门,载方五百五十二首,就记载了饮、丸、丹、散、膏、乳、粥、吮、熨、摩、糖浆、饴铺、含漱等不同的剂型和给药方法,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对于常见剂型的作用,孙氏有清楚的说明,“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医学诸论·论合和》)。“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医学诸论·论诊侯》)
由上观之,道门的确促动充实了中药剂型理论。那么怎么服用这些剂型呢?现分述如下:
1 汤剂:汤剂是最常用的剂型,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覆盖好衣被,或进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以防格拒于外。如出现真热假寒当寒药温服,真寒假热者则当热药冷服。
2 丸剂:丸剂是药材细粉加粘合剂或药材提取物与赋形剂制成的圆球状剂型。根据粘合剂种类的不同而分为水丸、蜜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5种。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3 散剂:散剂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未状剂型,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可用蜂蜜调和送服,避免直接吞服,以免呛入咽喉。
4 膏剂:膏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5 酒剂:酒剂是以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泡药物,制作简单,久贮不坏,内服外用均可。
药物的采集、贮藏、炮制、配伍、服用,是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道教医药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牵涉到这诸多方面。上文从横、纵两个维度大致厘清了道教服药技术规程的脉络,展示了道教服药技术规程的基本轮廓。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道教服药技术既与传统中医药学一起律动,又有自己之发明创造。这里应该交待的是,道教服药技术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与道教相伴成长,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形成与发展,到唐代臻于成熟,唐以后,随着内丹的兴起及其占据了道教养生学的主导地位,服药养生虽有余绪,总的是渐趋平淡。本节写作援引之一手资料大多出自唐代及此前道医之手,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即与此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给道教服药技术发展演变历程作了注脚。
二 丹药炼制与服用
早期道经认为服食金丹有神效:“凡欲长生,而不得神丹金液,徒自苦耳。虽呼吸导引,吐故纳新,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神仙度世,与天地相毕,与日月同光,坐见万里,役使鬼神,举家升虚,无翼而飞,乘云驾龙,上下太清,漏刻之间,周游八极,不拘江河,不畏百毒。”(《黄帝九鼎神丹经决》卷一《黄帝九鼎神丹经》)
这是说动植物药及其他养生方法虽然也有延年之功,但与金液神丹的神奇灵异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有此理念为先导,道士们在养生实践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炼服外丹的潮流中去,经过长期的摸索,道门中逐渐形成一些被炼丹家共同认可的操作规程,南宋吴悮在《丹房须知》中将这套规程归结为二十一个步骤:
一 择友;二 择地;三 丹室;四 禁秽;五 丹井;六 取土;七 造炭;八 添水;九 合香;十 坛式;十一 采铅:十二 抽汞;十三 鼎炉;十四 药泥;十五 燠养;十六 中胎;十七 用火;十八 沐浴;十九 火候;二十 开炉;二一 服食
吴悮的这个概括比较全面,却不够精练。我们认为炼服外丹之操作规程主要有择侣、选地、造屋、置器、备料、炼制、服用等环节,其中“置器”是指炼丹前或炼丹进行中需要置备的器具,这个问题我们在《道教服食技术客体要素》中有详尽的讨论,此处从略,下文就其他六个步骤分别加以解析。
(一)择侣
外丹炼制是一项艰难复杂、历久费力的工作,一个人往往无法胜任,所以选择志同道合的伴侣一起炼丹是合丹必备的条件之一。许多外丹经典都要求炼制丹药须择友而行。
南北朝丹经《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云:“合丹可同心慕道、醇和忠信、不淫滥、守志行者,三人可也。若难其人,两人可也。”这样看来,炼丹一般需要两到三个志趣相投、一心慕道、性情淳朴的人合作。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不仅要求丹友心性修养佳好,还规定要身体健康者,“合丹不过三人,今煮炼之功,未入神鼎,故不即拘严禁也。消息火作,恒须调适。若非直心颛性,细意小眼,口无择言,身无择行,不躁不妒,不謟不邪,不可预于此役也。若刑余之人,六根不具,耳聋眼瞎,痼察虺残,虽有景行,亦不堪也。”
南宋吴悞所著《丹房须知》专辟“择友”条目,并把它列为炼丹注意事项的第一条,可见合适的道友于成就金丹之重要性。现录吴悮论“择友”如下:
《参同录》曰:“修炼之士,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达阴阳,穷卦象,并节气休旺,日时升降,火候进退,鼎炉法则。然后会龙虎法象之门,识铅汞至真之道,兼须内明道德,外施惠慈,心与丹合,自达真境。是知还丹之术,非一朝一夕可会也。凡炼丹,须是清虚之士三人,共侣同心结愿,惟望丹成。将欲下手,先须斋戒,醮谢穹苍。一人管鼎器,添换水火。一人轮阴阳,更变造化卦象,进退水火,随其节候。三人所管,各不得分毫有差。”叶真人云:“午夜守卫,三人共虔祷祝,虽然各分所管,逐急须臾更替,夜间递相眠歇。盖有昼夜不停,日月时刻长,恐修丹之人久远困劣,有误修制。”
吴俣在上述行文中着重论说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丹侣之知识水平和道德功夫提出要求。修炼之士要知天文地理,通阴阳卦象,晓时节变更,识炼制之道;要内修道德,外行慈惠。一言以蔽之,品行高尚的技术专家才能参与炼丹,这是很高的标准。二是对三人之分工合作作了具体规定,其中一人负责看鼎添水,一人负责火候进退,不知另一人是负责其他杂项,吴氏觉得没有必要提及,还是原文有脱漏,待考。吴悮论及的这两个方面是技术活动中常常面临的问题,颇有见识。由上述看来,炼成丹药着实不易,注重择友,既反映了合制丹药的艰辛,也表明了炼丹道士的审慎态度。
(二)选地
选地是选择合适的炼丹场所。唐末五代著名外丹经书《太白经》提出,炼丹须“十全”,即十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把理想的修炼之地列为第一条。《丹房须知》则把“择地”排在二十一个“须知”中的第二个。其他道经,如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该书卷一约出于汉末)也都论及炼丹的地点问题。
外丹经书一致认为炼丹场所应当在清静隐秘的地方。为了达致这个愿望,炼丹家往往提倡到名山修炼。《太白经》称:“慎择名山大岳,来山去水,五行相生,不为凶山恶水,虚耗所忌,不为凡人俗眼,来去秽恶混杂,此未可也。”《黄帝九鼎神丹经决》的说法基本与之相似:“欲得家静隐僻无人声无人处,深山石室之中。”那么,哪些名山、哪些地方是炼丹的理想所在呢?
葛洪经过考察说:
按仙经,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几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蛾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若不得登此诸山者,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若会稽之东翁洲、亶洲、纻屿,及徐州之莘莒洲、泰光洲、郁洲,皆其次也。今中国名山不可得至,江东名山之可得住者,有霍山,在晋安;长山、太白(山),在东阳;四望山、大小天台山、盖竹山、括苍山,并在会稽。
葛洪列举这些地点,并非全无所本,他晚年就在广东罗浮山炼过丹。葛洪在上述引文中两次提及“长山、太白山、四望山、大小天台山、盖竹山、括苍山”,并认为这些地方比较容易到达。据有关史志记载,当年葛洪也曾在浙东的天台山及四明山脉活动过,并选定了现在白溪流域的宁海西南部小平原为其裔孙定居地。经过1600多年的繁衍,宁波的葛氏后裔总人口已近4万,其中宁海有2.7万人。至今当地流传着葛洪炼丹的传说,并以葛洪及其炼丹事迹给景观命名,如葛洪像、丹房丹井等。
在古代落后的交通状况以及人力条件下,进入深山炼丹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懂得入山之道,常常会遇祸害。炼丹道士总结经验教训,一般选择在“山开月”(三月或九月)中之良辰吉日进山,并随身携带竹杖、雄黄等以避虫害,有的还带上山岳形势图以免迷失在云雾深处老林丛中。可是即使这样,涉水登山也只是少数炼丹家才能实现的事,众多的炼丹道士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尘世中觅一处相对静谧的处所,“若于人中作之,必于高墙厚壁,令中外不见亦可也”(《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黄帝九鼎神丹经》)。
既有择优,就有嫌恶。吴俣引《参同录》云:“将欲修炼,先须择地,惟选福德之地,年月吉利洁净之地,方可修炼。若是古墓寺院之基,废井坏灶,战争之地,及女子生产秽污之所,皆不可作,阴真君曰:不得地,不可为也。”(《丹房须知》)
总之,道士炼丹择地的基本原则是求清静、避烦扰。到名山大川从事炼丹既要有雄厚的资财,也要有排除艰险的坚定意志,符合这两大要求者毕竟是少数;避人干扰、闹中取静是比较现实的做法,这与现在技术人员有时需要躲起来搞发明,有的科研工作者在门口挂上“恕不待客”以便集中精力创作同理。古时道士炼丹需要躲开“愚人、女人、小儿、嫉妒、多口舌人”,“其不信道者,知之见之,神药不成”(《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明炼药禁慎阴阳制伏·炼药禁忌法》)。炼丹讨人嫌,这与其他创造性技术活动有时遭遇的情景也相似。
(三)造屋
炼丹地点选好以后,炼丹家往往就要造丹屋,丹屋也称“神灶屋”、“丹房”,相当于现代的实验室。丹屋也是炼制外丹、黄白药必需的设施。炼丹活动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就开展了,并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积累了许多炼丹经验,包括修建丹房事项。道教创立以后,推崇外丹的道士吸取炼丹方士的成果,所以早期道经中关于丹房建造的法式就已经相当讲究:
先择得深山临水悬岩静处,人畜绝迹。施带符印,清心洁斋,除去地上旧土三尺,更纳好土,筑之令平。又更起基高三尺半,勿于故丘墟之间也。屋长三丈,广一丈六尺,洁修护,以好草覆之,泥壁内外,皆令坚密。室正东、正南开门二户,户广四尺,暮闭之。视火光及主人止。室中以其灶安屋中心央,密障蔽施,篱落令峻也。舍若不竣不辟,天大雨,篱落亦然。
此皆旧法,今意不然。若险绝悬崖,流水胜地,既是深山,不可多得人功,恐只除其朽坏,实以好土,当釜下埋符讫,坚筑令实,即后充得。(《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七《明守一闭邪及釜鼎丹屋》)
从上述引文看,汉末时道士建造丹房的原材料以土、草、木为主,丹房的面积不大,按现代的计量单位来看,大概五十三平方米多。按陈国符先生推测这是北方丹房的建制,因为北方终年多西北风,所以丹屋开正南、正东二门。南北朝丹经《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有关丹屋的建造规格与此不同,该经云,“当在名山无人迹之处,临东流水上,作神灶屋,屋长四丈,广二丈,起基四尺,又当先掘基下土三五尺深,如无故蹈井冢痉埋之所,然可筑基盖屋。开南户、东户、西户三户门也”。
这段经文表明南北朝时的丹房面积比东汉时的大,此经记载的丹房面积将近100平方米。掘基较深,起基较高,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潮;而且开东、南、西三门,估计是考虑风向的问题。据这两条,我们可以判断《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所载丹房是南方的建制。如果说上文两类丹房比较简陋的话,那么《铜符铁券·天元秘诀·宫室直义》所述之丹房就相对气派些的:
鼎随药置,室依鼎修:一间一鼎,三鼎三房。高一丈六尺,阔一丈四尺。四隅令空,重廊往行。非齐云摘星之比,非雕梁画栋之华。四面置窗,或闭或开。凿顶通气,纳瑞招祥。地平如掌,无坡无凹。缝或堵塞,勿容邪秽。鼎室多寡,度量施为。每一鼎之功夫,俱合天地日月三才四时、五行七政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二十八宿,万象生成。卦正南开门。庖厨浴室;稍远别造。确守威严,如临君圣。
这种丹房要求“一间一鼎”,还有“重廊往行”,虽然没有高耸入云、雕梁画栋,但也威严壮观。唐代以后,外丹逐步衰落,丹房的建造也随之简易化,据《丹房须知》记载,“《火龙经》曰:选旺方。司马子微注云:炼丹之室,岁旺之方。择地为静室,不可太大,不可益高。高而不疏,明而不漏,处高顺卑,不闻鸡犬之声,哭泣之音,濑水之响,车驰马走,及刑罚决狱之地,唯是山林宫观净室皆可”。净室即可炼丹既表明外丹之式微,也体现了外丹术士务实的态度。
(四)备料
道教炼丹所用原料包括矿物类、动植物类药物,其中以矿物类药为主。《道藏》中集中篇幅记载炼丹原料的文献中有关矿物类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阴真君金石五相类》、《金石薄五九数诀》、《九丹诀》、《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沙秘诀》、《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秘诀》、《丹方鉴源》、《丹房镜源》;植物类的有:《神农本草经集注》残卷、《蓬莱山西灶还丹歌》、《白云真人灵草歌》、《纯阳吕真人药石制》;综合性的有:《庚道集》、《图经衍义本草》。
今人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法考》、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二分册、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刘发梁《矿物药与丹药》、薛愚《中国药学史料》、金正耀《道教与炼丹术论》、容志毅《中国炼丹术考略》等著述或考辨或梳理,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门炼丹比较重视金石药,“草木之药,可以攻疗疾病,不可以长生也。金石之药,可以必获延年,而亦兼能除百邪也”(《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三《明丹砂功力能入长生之道用》)。动植物易腐朽,金石不朽败,基于“转性论”(人服食之药物的属性会转移到人身上)之认识,外丹家自然青睐矿物药,所以在炼丹活动中动植物药一般只是起辅助作用。有鉴于此,本书拟分类表列炼丹中所用之主要矿物药的名称、异名或隐名、主要化学成分、药效等,使之直观了然;动植物药部分从略,有兴趣者可以参读上述有关文献。
(五)炼制
择地造屋、掘井建坛、立鼎安炉、备置药物等诸事停当之后,炼丹道士们就可以正式开炉炼制丹药了。道教丹药的炼制方法林林总总,总结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火法,一类是水法。所谓火法,是指无水加热或升华法;所谓水法,是指溶液化学反应法。道士炼丹或用火法,或用水法,或者两者兼用,不一而足,不过火法反应在炼丹中似乎用得比较多。火法大致包括飞、抽、升、伏、煅、灸、炼、熔、烧、养、顶火、燠、炮、煅、炀、煴、燸、泣等:水法大致包括点、化、淋、浇、煮、煨、煿、熬等,下文列表阐释。
火法与水法是道士炼丹的主要方法,其中一些方法仅有轻微的差别。外丹炼制时除了火法、水法化学反应外,还涉及一些其他的操作方法,比如:
固济,用六一泥等将反应器严密封闭起来,使药物不由缝隙走失或不泄气;
研,磨碎药物使之易于发生化学反应或用此法使药物直接化合;
荡,用药汁荡涤容器;
控干,加热后用布擦干药物表面水分;
淘,搅洗药物,去除杂质;
沥,使液体滴干;
溲,浸泡药物;
浥,湿润药物;
濡,浸湿药物;
渍,用冷水从容器外部降温或过滤再结晶;
封,将药物密封在容器中或埋入地下使之慢慢发生化学反应。
总之,古代道教炼丹家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出一大套的操作方法,其中一些方面与近代化学实验的方法相似,一些方面则带有神秘的色彩。
(六)服用
服药是检验丹药效验的一个环节,也是道士们认为可以通往仙途的必要步骤。可是探讨如何服丹却有一定的难度,服丹有方法,但服丹无定法,因为不同的丹经有不同的服食法,不同种类的丹药的服法也不同,不容易归结出一个划一的模式来。一般道经中记载服食方法的内容多在行文的末尾或篇卷的末尾,但不是每一部丹经都有记载丹药服食法门,有的即使涉及也是语焉不详。考察了大量的外丹经书后,我们认为可以从服丹前的准备、服丹的时间、丹药的剂型、送服的材料、服丹的剂量、服丹的禁忌等方面加以阐析。
道门认为经过千辛万苦炼制出来的丹药有神奇灵异的作用,服丹应该郑重其事,所以服丹之前一般都要斋戒洁净,跪拜礼神。约出于南北朝题名赤松子述的《上清经真丹秘诀》云:“凡服药,先须沐浴,著(同着)新衣鲜洁,素食七日,忌一切秽恶物等。”隋代道经《太清石壁记》(隋人苏玄朗撰,唐人楚泽先生改编)卷下亦云:“凡人服丹,宜平明空腹,净漱口,洗手,面向东,服一丸。”
除了沐浴更衣、漱口洗手外,有的道经还要求服食者挑选良辰吉日,叩拜长跪之后才服丹,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二十云,“服第一之丹,流珠九转,及丹华二丹功能者,以甲子日平旦,向日再拜,长跪,服之如黍粟,即时神仙,上升九天”。道教炼丹家的这些讲究一方面反映了宗教的玄密色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自己试验成果的珍视。
道门服丹的时间一般选在清晨,空腹时服,不过也有在饭后服食的,《黄帝九鼎神丹经决》卷二十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凡服疗病之药,以食前服之。若服养性之药,以食后服之。是知以药攻病者,宜及未食内虚,令毒气未行。若行后服之,则药但攻谷力而尽矣。若欲食养性,而食前则药力未行,谷驱之以下去矣。不得除上,无益也。神丹虽有大益,当依正经节度,不拘常涂小禁也。”《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分疗病和养生两个层次来谈服药的时间,注意药力与谷力之间的关系,有医药养生方面的依据。
外丹炼制出炉后,一般有丸状、块状、粉末状、泥状、溶液状,最后服用时以丸剂和散剂居多,而这些药物又常常用蜜、枣、淳漆等团成麻子、枣、弹丸、绿豆或梧桐子大小以便服食,也有用肉裹服的。服丹药时往往以井华水、好苦酒、米醋、茶或米汤等送服。我们从隋唐《抱朴子神仙金汋经》卷下援引数例以说明:
小神丹方,用真丹三斤,白蜜六斤,搅和,日暴,煎之,令可丸。日一服如麻子许……小饵丹法,丹一斤捣下筛,淳苦酒三升,淳漆三升,凡三物相得,微火上煎令可丸。服如麻子,三丸,日再服,三十日,腹中百病愈,三尸去。……小饵黄金法,消金内清酒中,约二百过,出入即沸,握之出指间,令如泥。若不沸,及泥之不出指间,即消之,内清酒中无数也。成,服之如弹子丸一枚,亦可一丸分为小丸,服之三十日,无寒温,神人玉女事之。银亦得可饵,与金同法服。
服丹的剂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将服食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疾患情况等因素考虑在内,例如《太清石壁记》卷下《服诸丹法》谓,“取枣肉裹如大豆,日服一丸,不得觉触,加二丸。每一剂百丸。唯八十下二十上年,宜服。两岁长病儿,三岁以下小儿女,恐力弱不得服之。”《太清石壁记》的编撰者充分考虑到服药者体质的问题,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优良传统。该经下文《疗病状法》、《服金英等诸丹疗病法》、《服艮雪小还丹等法》等章节则充分根据对症定量、因病损益的原则。我们以比较简短的《服金英等诸丹疗病法》为例:
腹内冷痃癖症块如砖,又心刺胸不能转动,积年累月食饮不下,服一百丸。腰疼膝冷,阳气不兴,梦与鬼交泄精者,一百丸。下部虚,三十丸,立验。生熟二脏不慎食,最佳。四肢沉重多睡者,一百丸。手足不能收摄,半身不遂,全体总废,久而不疗,即便致困者,服一百丸。刺风,四十丸。腹中冷痛,一百丸。五劳七伤,一百丸。风狂走,一百丸。消渴,五十丸。宿食不消,一百丸。贼风入心,一百丸。夜卧咽喉干燥,舌上及顽,服五十丸。(《太清石壁记》卷下)
根据不同的病情服食适当的药量,既体现了道教炼丹家对丹药药性的把握,也表明了他们对疾病的一定认识。服丹剂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影响用量的还有丹药的贵重程度,有的丹药极难制得,用量相应就小,比较容易练就的药物,运用起来在量上就宽裕些。
服食丹药后,一般为了保证药效,在生活、饮食等方面有一些相应的禁忌。这些禁忌不一而足,往往根据丹药的药性而定。唐沈知言《通玄秘术》列举了服食一些丹药的禁忌,服华盖丹,一生忌大蒜;服黄英丹,忌羊血毒鱼等物;紫金丹、黄英丹、太阳紫粉丹,妊娠妇女勿服;服太阳紫粉丹,忌鲤鱼;胜金丹,忌羊血;绮金丹,忌铁粉牡丹;延生保命丹,初服旬日,忌房事、羊血、鲤鱼、大蒜、豉汁等物;辟暑丹,未有妻室者勿服。
如果说《通玄秘术》谈服丹的禁忌比较简约,唐齐推编撰的《灵飞散传信录》讲到服云母的禁忌就很详尽了:
“服药后,禁食鲤鱼,能断一切鱼为上。恐刀砧相染,所害不轻。又禁食血,是生肉、生干脯之类。血羹是熟血,却非所忌禁。生葱蒜、生韭、酸醋、桃李、木瓜、酸物等,并不宜食。又忌流水。若江行及溪涧无井处,但煎熟食之亦得。大麦损云母力,亦宜慎之。服此药能断熏血,兼修静心气,得效尤速。”
炼丹经书中有关服药禁忌的内容很丰富,不胜枚举。
第三节 道教服食技术结构《道教服食技术研究》第一章 道教服食技术本体论
第二节 道教服食技术要素(下)《道教服食技术研究》第一章 道教服食技术本体论
第二节 道教服食技术要素(上)《道教服食技术研究》第一章 道教服食技术本体论
第一节 道教服食技术本质《道教服食技术研究》第一章 道教服食技术本体论
饮食名人:“天下第一羹”——彭祖:食物养生的祖师 ▎伊尹:从厨师到名相 ▎易牙:精做菜,善逢迎
道家故事:全形养生 庚桑子山中炼道 ▎贫不失志 列御寇千古风流
修证心得:89 击打养生的小方法和固精法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八仙掌故:侠骨丹心,游戏人间(下)《八仙》(狗咬吕洞宾 八仙过海 汉钟离十试吕洞宾 东坡访八仙)
体真山人真诀语录 (下)附:体真山人汪东亭女丹诀一卷 ▎汪东亭论《灵源大道歌》
* ❈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1人情之饮 ▎2茶道诸流 ▎3道禅相嬗 ▎4茶室清幽《茶之书》(上)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